轮胎式起重机作为兼具起重功能与移动灵活性的设备,其保养效果直接影响作业安全、设备寿命及运行效率。在日常保养中,常见问题集中在液压系统、轮胎与行走机构、制动系统、回转机构、金属结构等核心部件,不同问题的诱因与解决办法存在显著差异,具体分类说明如下:
一、液压系统保养:常见“渗漏、污染、压力异常”问题
液压系统是轮胎式起重机的动力核心(控制起升、变幅、伸缩等动作),保养中最易出现渗漏、油液污染、压力不稳等问题,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动作迟缓、负载能力下降,甚至引发安全事故。
1.常见问题1:液压油渗漏(接头、密封件处渗漏)
诱因:
液压管路接头(如法兰、管箍)长期震动导致松动;
密封件(O型圈、油封)因老化、磨损(如液压油杂质划伤密封面)或安装偏差(如密封件错位、挤压变形)失效;
液压油缸缸壁划伤、活塞杆磨损,导致缸体与活塞间密封间隙增大。
解决办法:
渗漏点排查:停机泄压后,用清洁棉布擦拭疑似渗漏部位(管路接头、油缸活塞杆、阀组接口),启动设备做小幅动作,观察渗漏位置;
接头松动:用扭矩扳手按设备手册规定扭矩重新紧固接头(避免过度拧紧导致螺纹损坏),若接头螺纹滑丝,需更换接头及配套管路;
密封件失效:拆解渗漏部位,更换同型号、同材质的密封件(优先选用原厂配件,避免劣质密封件因耐油、耐温性不足再次失效),安装前需清理密封槽内杂质,涂抹少量液压油润滑密封件;
油缸磨损:若活塞杆出现划痕或镀层脱落,需打磨修复或更换活塞杆;缸壁磨损超限时,需镗缸修复或更换油缸总成。
2.常见问题2:液压油污染(油液浑浊、有杂质)
诱因:
换油时未清理油箱、管路,残留杂质混入新油;
空气滤清器(油箱顶部)堵塞或破损,灰尘随空气进入油箱;
液压元件(如泵、阀、油缸)磨损产生金属碎屑,或密封件老化脱落形成颗粒,混入油液;
油液长期使用未更换,氧化变质产生油泥。
解决办法:
油液检测:定期(按手册要求,通常每300-500小时)取样检测液压油的黏度、水分、清洁度(用颗粒计数器),若指标超标需立即换油;
换油操作:排空旧油后,用新油冲洗油箱、管路(冲洗时启动设备空载运行10-15分钟,让新油带走残留杂质),更换液压油滤芯(包括吸油滤芯、回油滤芯),加注符合设备规格的液压油(如L-HM46抗磨液压油),油位需在油箱刻度线之间(避免过低导致泵吸空,过高导致油液溢出);
日常防护:定期检查空气滤清器,若滤芯堵塞需清理或更换;拆解液压元件时,确保作业环境清洁(如铺防尘布),避免杂质进入系统。
3.常见问题3:液压系统压力异常(压力不足或过高)
诱因:
压力不足:溢流阀(安全阀)设定压力过低或阀芯卡滞(因杂质堵塞),导致油液提前溢流;液压泵磨损(如齿轮泵齿面磨损、柱塞泵柱塞密封失效),输出流量/压力下降;管路泄漏导致压力损失。
压力过高:溢流阀设定压力过高(超出系统额定值);液压阀(如换向阀)卡滞,导致油路堵塞,油液无法正常回流;负载超出设备额定起重量,迫使系统压力被动升高。
解决办法:
压力不足:先检查溢流阀,按设备手册重新校准设定压力(用压力表监测),若校准后仍不足,拆解溢流阀清理阀芯杂质,若阀芯磨损需更换;检查液压泵出口压力,若低于额定值,拆解泵体检查内部磨损情况,必要时更换泵总成;排查管路渗漏点,修复后重新测压。
压力过高:立即停机,检查溢流阀设定压力,调整至额定范围(如16-25MPa,需符合设备型号要求);拆解卡滞的液压阀,清理阀芯或更换阀组;确认作业负载是否超标,严禁超载作业(超载不仅导致压力过高,还可能损坏金属结构)。
二、轮胎与行走机构:常见“轮胎磨损、行走跑偏、轴承故障”问题
轮胎式起重机的行走机构(轮胎、车桥、传动轴、减速器)直接影响设备移动性与稳定性,保养不当易引发行走安全隐患(如轮胎爆胎、行走失控)。
1.常见问题1:轮胎异常磨损(偏磨、胎面裂纹、胎冠磨损过快)
诱因:
偏磨(单侧胎面磨损严重):车轮定位参数(主销后倾、前轮外倾、前束)偏差,导致轮胎行驶时受力不均;车桥变形(如长期超载导致车桥弯曲),使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偏移;
胎面裂纹:轮胎长期处于高温环境(如夏季暴晒、作业时制动频繁导致胎温升高),或橡胶老化(使用年限超3年);轮胎气压长期过高(胎冠中央磨损快)或过低(胎肩磨损快);
胎冠磨损过快:频繁在粗糙路面(如砂石路、工地坑洼路面)行驶,或制动时频繁急刹(胎面与地面滑动摩擦加剧)。
解决办法:
定位调整:定期(每6个月或行驶500公里)检查车轮定位,若参数偏差,用专业定位设备调整主销角度、前束值(需符合设备手册标准,如前束值通常为1-3mm);若车桥变形,需拆解校正或更换车桥;
胎压与老化管理:每周检查轮胎气压(冷态下测量,按手册规定值充气,如工程轮胎气压通常为0.8-1.2MPa),避免超载(超载会导致胎压被动升高);轮胎使用超3年或胎面花纹深度低于1.6mm时,强制更换;
行驶与制动习惯:尽量在平整路面行驶,避免碾压尖锐物体;制动时避免急刹,采用点刹方式降低胎面磨损。
2.常见问题2:行走跑偏(设备行驶时自动偏向一侧)
诱因:
两侧轮胎气压不一致(气压低的一侧阻力大,导致偏向该侧);
两侧驱动轮制动间隙不一致(一侧制动蹄片与制动鼓间隙过小,存在轻微拖刹,阻力增大);
传动轴万向节磨损(如十字轴轴承松旷),导致两侧驱动力不均衡;
转向机构故障(如转向油缸泄漏、转向拉杆变形),导致转向力偏差。
解决办法:
胎压校准:检查两侧轮胎气压,调整至一致(冷态测量);若轮胎磨损程度差异大(如一侧花纹深、一侧浅),需成对更换轮胎;
制动间隙调整:拆解制动系统,测量两侧制动蹄片与制动鼓的间隙(通常为0.3-0.5mm),通过调整螺杆将间隙调至一致;若制动蹄片磨损超限时,更换蹄片;
传动与转向检查:检查传动轴万向节,若存在松旷、异响,更换十字轴轴承;检查转向油缸是否渗漏,若渗漏需更换密封件;检查转向拉杆,若变形需校正或更换。
3.常见问题3:行走机构轴承异响、过热
诱因:
轴承润滑不足(如润滑油/脂老化、干涸,或加注量不足);
轴承磨损(如滚珠/滚道剥落、保持架损坏),因长期超载、冲击负荷(如行驶时碾压坑洼)导致;
轴承安装偏差(如轴承内圈与轴、外圈与轴承座配合过松或过紧),导致运转时摩擦加剧。
解决办法:
润滑维护:定期(每3个月或行驶300公里)检查行走机构轴承(如车轮轮毂轴承、传动轴轴承)的润滑情况,拆除轴承端盖,清理旧润滑脂,加注符合规格的新润滑脂(如锂基润滑脂,加注量以填满轴承内部空隙的2/3为宜,避免过多导致散热不良);
轴承检查与更换:若轴承运转时有“沙沙声”“金属撞击声”,或用手触摸轴承座温度超60℃(正常运转温度≤40℃),需拆解检查;若滚珠、滚道磨损或保持架损坏,更换同型号轴承;安装时确保配合间隙符合要求(过紧需打磨轴或轴承座,过松需加垫片调整)。
三、制动系统保养:常见“制动失灵、制动异响、制动拖滞”问题
制动系统是轮胎式起重机的安全核心(包括行车制动、驻车制动),保养中若忽视隐患,易引发溜车、无法减速等严重事故。
1.常见问题1:行车制动失灵(踩下制动踏板后制动力不足或无反应)
诱因:
制动油液不足或泄漏(如制动管路破裂、制动总泵/分泵密封件失效),导致制动系统压力无法建立;
制动蹄片磨损超限(蹄片摩擦材料厚度<3mm),或蹄片与制动鼓/制动盘之间有油污(如轮毂油封渗漏,齿轮油污染蹄片),导致摩擦系数下降;
制动总泵/分泵故障(如总泵活塞卡滞、分泵活塞磨损),无法正常推动制动蹄片。
解决办法:
油液检查与修复:检查制动油液液位(低于最低刻度线时需补充同型号制动液,如DOT3/DOT4),若液位下降过快,排查管路、总泵/分泵是否渗漏,修复渗漏点后重新排气(排除制动管路中的空气,避免气阻导致制动失灵);
蹄片与摩擦面清理:拆解制动鼓/制动盘,检查蹄片磨损情况,超限时更换蹄片;若摩擦面有油污,用酒精或制动液清洁剂擦拭干净,同时更换渗漏的轮毂油封(避免再次污染);
总泵/分泵维修:若踩下踏板时感觉“发软”且无制动力,可能是总泵活塞卡滞,拆解总泵清理活塞或更换总泵;分泵渗漏或卡滞时,更换分泵总成。
2.常见问题2:制动异响(制动时发出“尖叫”“摩擦异响”)
诱因:
制动蹄片磨损至极限(蹄片上的磨损报警片与制动鼓/盘接触,产生金属摩擦声);
制动鼓/制动盘表面变形(如因高温导致翘曲)或有沟槽(长期磨损形成),与蹄片摩擦时产生异响;
蹄片固定销松动(制动时蹄片晃动,与制动鼓碰撞);
制动系统混入杂质(如砂石、金属碎屑,夹在蹄片与摩擦面之间)。
解决办法:
磨损检查:拆解制动系统,若蹄片磨损至报警片,立即更换蹄片;若制动鼓/盘表面有沟槽(深度>0.5mm)或翘曲(平面度误差>0.3mm),需车床加工修复(如镗鼓、磨盘),超限时更换;
固定与清理:紧固蹄片固定销,若销子磨损松旷,更换销子及配套衬套;用压缩空气吹净制动系统内的砂石、碎屑,确保摩擦面清洁。
3.常见问题3:制动拖滞(松开制动踏板后,制动仍未完全解除,车辆行驶阻力增大)
诱因:
制动踏板回位弹簧断裂或松弛,导致踏板无法完全回位,总泵活塞未复位;
制动总泵/分泵活塞卡滞(如制动油液污染导致活塞黏连),无法回位;
制动蹄片回位弹簧老化、断裂,导致蹄片无法脱离制动鼓/盘;
制动间隙过小(如调整不当,蹄片与摩擦面始终接触)。
解决办法:
踏板与弹簧检查:更换断裂的踏板回位弹簧,若弹簧松弛,调整弹簧张力;确保踏板回位顺畅,无卡滞;
总泵/分泵处理:拆解总泵/分泵,用制动液清洁剂清洗活塞与缸体,去除杂质;若活塞磨损或缸体划伤,更换总成;更换制动油液,避免油液污染;
间隙与回位弹簧调整:调整制动间隙至标准值(如鼓式制动间隙为0.3-0.5mm);更换老化、断裂的蹄片回位弹簧,确保蹄片能自由回位。
四、其他核心部件保养常见问题
1.回转机构:异响、回转卡顿
诱因:
回转支承(转盘轴承)润滑不足(润滑脂干涸)或磨损(滚道剥落、滚珠损坏);
回转减速机齿轮磨损(如齿面胶合、断齿)或润滑油不足;
回转马达泄漏(液压马达密封件失效),导致输出扭矩不足。
解决办法:
回转支承保养:每1个月加注一次锂基润滑脂(通过支承上的润滑脂嘴加注),若支承运转时有异响,拆解检查,滚道或滚珠磨损时更换回转支承;
减速机维护:每6个月更换一次减速机润滑油(按手册选用齿轮油,如GL-585W-90),检查齿轮磨损情况,超限时更换齿轮;
马达检查:若回转卡顿且扭矩不足,检查马达是否渗漏,更换密封件;若马达内部磨损,更换马达总成。
2.金属结构(起重臂、车架):锈蚀、焊缝开裂
诱因:
表面油漆脱落,金属暴露在潮湿、腐蚀性环境(如工地雨水、化学品)中,导致锈蚀;
长期超载或频繁承受冲击负荷(如起吊时突然加载),导致焊缝应力集中,引发开裂;
起重臂伸缩时滑块磨损,导致臂体与滑块之间摩擦加剧,表面油漆磨损脱落。
解决办法:
锈蚀处理:用砂纸打磨锈蚀部位至露出金属本色,清理油污后涂刷防锈漆(底漆),干燥后再涂面漆(与原厂油漆颜色、型号一致);
焊缝检查:每周检查起重臂、车架的关键焊缝(如臂架连接处、车架支撑点),若发现裂纹,立即停机,由专业人员用探伤设备(如超声波探伤)检测裂纹深度,小型裂纹可焊接修复(选用匹配的焊条,焊接后进行应力消除处理),大型裂纹需更换部件;
滑块维护:定期检查起重臂伸缩滑块,若磨损超限(厚度减少1/3),更换滑块;滑块表面涂抹润滑脂,减少摩擦磨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