轮胎式起重机(简称“轮胎吊”)是一种机动性强、适用于场地作业的起重设备,其运输过程涉及大型设备的移位、固定及道路行驶安全,需严格遵循规范以避免设备损坏、交通事故或人员伤亡。以下是轮胎式起重机运输时的核心注意事项:
一、运输前的准备工作
设备状态检查与预处理
部件收拢与固定:
将吊臂完全收回(缩回至最短状态),并按规定角度放置(通常≤30°,避免超宽超高);
吊钩、吊具(如钢丝绳、滑轮)需拆卸或固定在车身指定位置,防止运输中晃动碰撞;
检查支腿是否完全收回并锁定,轮胎气压是否符合标准(避免因气压异常导致运输中爆胎或车身倾斜)。
安全装置检查:确认行车制动、驻车制动(手刹)功能正常,灯光(转向灯、示宽灯、尾灯)、反光标识完好,若运输中需自行短途行驶,需确保喇叭、后视镜等符合道路行驶要求。
重量与尺寸确认:明确起重机的自重、最大外形尺寸(长×宽×高),判断是否属于“超限运输”(如车货总宽超2.55米、总高超4米、总长超18.1米),若超限需提前向交管部门申请《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》,规划指定路线。
运输方式选择
短途自行行驶:仅适用于场地内或短距离(如几公里内)、路况良好的道路,需遵守交通规则,限速行驶(通常≤20km/h),避免急刹、急转弯。
长途平板拖车运输:需使用符合承重要求的低平板半挂车,确保拖车额定载重量≥起重机自重,且平板长度、宽度适配(避免设备悬伸过长)。
二、装载与固定要求
装载过程安全
选择平整、坚实的场地进行装载,拖车需驻车制动并垫好轮挡,防止移动;
用牵引设备(如牵引车)将起重机缓慢驶上平板拖车,行驶过程中需有人指挥(使用标准手势或对讲机),确保车身居中,前后轮对齐平板上的防滑垫或卡槽;
若起重机自重较大,需检查平板拖车轮胎受力是否均匀,避免局部超载导致拖车变形。
多维度固定措施
横向固定:用高强度钢丝绳(或链条)配合紧线器,将起重机车身两侧与拖车侧栏(或地锚)连接,每侧至少2个固定点(前后各1),确保横向无晃动;
纵向固定:在起重机前后轮附近,用专用固定带(如尼龙吊带)将轮胎与平板拖车的牵引钩或卡槽绑定,防止车辆制动时前后滑动;
辅助支撑:若起重机重心较高或运输路线颠簸,可在车身下方垫置枕木或专用支架,增强稳定性(需避免支点与车身易损部位接触)。
固定后需检查所有连接件是否紧固,钢丝绳/链条是否有磨损、断裂,确保固定强度能承受运输中的振动和惯性力。
三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规范
行驶安全
限速与路线:严格按照通行证指定路线行驶,避开桥梁、隧道、涵洞等限高限宽设施,途经弯道、坡道时减速(≤10km/h),避免急加速或急刹车;
护航与监护:超限运输时需配备escort车辆(前后各1辆),提前警示其他车辆避让,夜间行驶需开启示廓灯和警示灯,遇恶劣天气(暴雨、大雾)应暂停运输;
中途检查:每行驶200公里或2小时,停车检查固定装置是否松动、轮胎气压是否正常、车身有无移位,若发现异常立即停车重新紧固。
特殊场景应对
经过收费站或狭窄路段时,需提前减速,由escort人员下车指挥,确保车身不与周边设施碰撞;
若运输中发生轮胎爆胎、固定装置断裂等紧急情况,需立即将车辆停靠在应急车道,设置警示标志(车后50-150米),人员撤离至安全区域后再处理。
四、卸载与收尾工作
卸载操作
卸载场地需平整坚实,拖车驻车后垫好轮挡,接通拖车制动系统(如气动制动);
拆除固定装置时,需按“先松后紧”原则(先拆纵向固定,再拆横向固定),避免因应力突然释放导致设备移位;
指挥起重机缓慢驶下平板拖车,过程中确保车身平衡,轮距与地面路线对齐,禁止急加速。
设备复检与记录
卸载后检查起重机各部件是否完好(如吊臂、支腿、制动系统),试运行短距离,确认无异常;
记录运输起止时间、路线、途中检查情况及设备状态,若发现损坏(如漆面刮伤、部件松动)需及时记录并处理。
五、其他特殊注意事项
禁止超载运输:拖车实际承载重量不得超过其额定载荷,否则可能导致拖车车架变形、轮胎爆胎或制动失效;
人员资质要求:指挥装载、驾驶拖车的人员需持有相应资质证书(如拖车驾驶证、起重机械指挥证),严禁无证操作;
恶劣天气规避:遇暴雨、大雪、大风(风速≥10.8m/s,即6级风)等天气,应暂停运输,将设备停靠在安全区域并加强固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