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门座式起重机长期闲置的防护措施有哪些?

作者:超级管理员 日期:2025-10-13

    门座式起重机(简称“门座吊”)是港口、堆场、工程建设中常用的大型固定式起重设备,长期闲置(通常指停用3个月以上)时,受环境腐蚀(如潮湿、盐分、粉尘)、结构应力松弛、部件老化等因素影响,易出现金属锈蚀、液压系统失效、电气元件损坏等问题,后续启用时可能引发安全事故。因此,需从结构防护、系统保养、环境隔离、定期检查四大维度制定全面防护措施,确保设备闲置期间状态稳定,后续可安全快速启用。

    一、前期准备:闲置前的“全面检查与清洁”

    长期闲置的基础是“设备初始状态完好”,需在停用前完成全面检查、清洁与故障修复,避免将已有问题“带至”闲置期。

    1.全设备状态排查与故障修复

    结构件检查:

    检查起重臂、门架、转台等钢结构有无裂纹、变形(重点关注焊缝、连接螺栓处),若发现裂纹需由专业机构焊接修复并探伤检测;

    检查所有连接螺栓(如起重臂销轴、门架地脚螺栓)的紧固状态,按说明书扭矩要求重新紧固(防止闲置期间因振动或应力松弛导致螺栓松动);

    检查金属结构表面的防腐涂层,若涂层剥落(面积>5%)或锈蚀,需彻底除锈(用喷砂或钢丝刷清理)后补涂防腐漆(底漆+面漆,适配设备使用环境,如港口环境需用耐盐雾涂料)。

    机构与系统检查:

    起升、变幅、回转、行走四大机构:手动盘动各机构传动部件(如卷筒、齿轮箱),无卡滞、异响;检查制动系统(制动器刹车片磨损量≤1/3,制动间隙符合要求),若刹车片老化需更换;

    液压系统:检查液压油箱油位、油质,若油质乳化或杂质超标(通过油样检测),需彻底更换液压油并清洗油箱、滤芯;检查液压管路有无泄漏,更换老化密封圈;

    电气系统:检测电机绝缘性能(用绝缘电阻表测量,定子绕组绝缘电阻≥0.5MΩ,转子绕组≥0.15MΩ),若绝缘不良需烘干处理;检查电缆有无破损,接头处有无氧化,修复后用绝缘胶带包裹;

    安全装置:测试起重量限制器、力矩限制器、高度限位器、行程限位器等安全装置,确保功能正常(闲置前需处于“有效保护状态”)。

    2.全设备清洁:清除杂质与腐蚀性物质

    结构与机构清洁:

    用高压水枪(水压≤0.8MPa,避免损伤涂层)冲洗起重臂、门架、转台表面的粉尘、油污、盐分(尤其港口使用的门座吊,需重点清理金属表面残留的海水盐分,防止电化学腐蚀);

    清理起升钢丝绳、变幅钢丝绳表面的油污、铁锈,用煤油擦拭后涂抹专用钢丝绳润滑脂(如锂基润滑脂,填满绳股间隙,隔绝空气与水分);

    清洁各机构齿轮箱、轴承座的通气孔(防止堵塞导致内部压力升高,油液泄漏),清理电机、控制柜表面的灰尘(用干燥压缩空气吹除,避免灰尘堆积导致散热不良或短路)。

    液压与电气系统清洁:

    擦拭液压管路、油箱表面的油污,检查并清洁液压油滤芯(若为纸质滤芯,闲置前建议更换新滤芯);

    打开电气控制柜,用干燥毛刷清理柜内灰尘,检查接触器、继电器触点有无烧蚀,若有需用细砂纸打磨平整。

    二、结构与机构防护:隔绝环境腐蚀,稳定部件状态

    门座吊的金属结构、传动部件、钢丝绳是闲置期腐蚀与老化的“重灾区”,需通过“物理隔离、润滑保护、结构固定”等措施降低损伤风险。

    1.金属结构防护:隔绝水、盐、粉尘

    关键部位密封与覆盖:

    起重臂、门架的截面开口(如箱型起重臂的检修口):用防水密封盖(或塑料薄膜+胶带)密封,防止雨水、灰尘进入内部导致内壁锈蚀;

    转台与门架的连接部位、回转支承轴承:涂抹足量润滑脂(填满间隙),再用防水帆布覆盖,固定牢固(防止雨水渗入轴承内部,导致滚道锈蚀);

    地脚螺栓与基础连接部位:清理螺栓表面后涂抹防锈油,再用塑料帽或油纸包裹,避免螺栓与混凝土基础接触处因潮湿锈蚀。

    长期闲置的额外防护(超过6个月):

    对非涂漆金属表面(如销轴、螺栓头部):涂抹防锈油(如凡士林或专用防锈脂),再用保鲜膜包裹,形成“双层防护”;

    对门座吊整体:若条件允许,搭建可拆卸式防雨棚(棚顶高度高于起重臂最大仰角时的顶端,棚体四周通风,避免内部潮湿),尤其适用于多雨、多盐雾地区。

    2.传动机构与部件防护:润滑与固定,防止卡滞

    齿轮箱与轴承防护:

    所有齿轮箱(起升、变幅、回转、行走机构):按说明书要求补充齿轮油至“上限刻度”(油液可更好地隔绝空气,防止齿轮、轴承锈蚀),若闲置期超过1年,建议更换新齿轮油(避免油液老化失去润滑保护);

    外露轴承(如车轮轴承、导向轮轴承):拆卸轴承端盖,加注足量润滑脂后重新安装,再用防水胶带密封端盖缝隙。

    制动系统防护:

    松开制动器(如起升机构制动器),在制动轮与刹车片之间垫入薄钢板(厚度0.5-1mm),避免长期贴合导致刹车片老化粘连;

    制动液压缸(若为液压制动):排空缸内残留液压油(或注入专用防锈油),防止缸内生锈导致活塞卡滞。

    3.钢丝绳与吊具防护:避免锈蚀与疲劳

    钢丝绳防护:

    将起升钢丝绳、变幅钢丝绳放松至“无张力状态”(避免长期受拉导致金属疲劳),但需保持钢丝绳在卷筒上整齐排列(不重叠、不挤压);

    对所有钢丝绳:彻底清洁后涂抹足量钢丝绳专用防锈润滑脂(覆盖整个绳体,尤其绳股间隙),再用防水帆布包裹卷筒与钢丝绳,固定牢固(防止雨水、灰尘接触);

    若闲置期超过1年,每3个月需松开帆布,检查钢丝绳锈蚀情况,必要时补涂润滑脂。

    吊具防护:

    拆卸吊钩、抓斗等吊具(若可拆卸),清洁后检查吊钩危险截面磨损量(≤10%)、防脱钩装置完好性,涂抹防锈油后存放于干燥室内;

    若吊具不可拆卸(如固定吊钩),需将吊钩升至“最高位置”(远离地面,避免碰撞或受潮),在吊钩钩口处涂抹防锈油,再用塑料布包裹。

    三、液压与电气系统防护:防止油液老化、元件损坏

    液压系统的油液、电气系统的元件对环境湿度、杂质极为敏感,闲置期需重点做好“油液保护、电路隔离、元件防潮”。

    1.液压系统防护:隔绝水分与杂质,保持油液性能

    油液与油箱防护:

    液压油箱:补充液压油至“上限刻度”(减少油箱内空气体积,降低油液氧化速度),关闭油箱通气孔(安装密封塞,或在通气孔处加装干燥器,吸收进入的潮湿空气);

    液压管路:将各机构的液压油缸(如变幅油缸、起升油缸)伸缩至“中位位置”(避免油缸活塞杆长期外露),在活塞杆外露部分(若无法完全缩回)涂抹防锈油,再用塑料套包裹;

    闲置期超过6个月:需每月启动液压泵(空载运行5-10分钟,不操作执行元件),使液压油在系统内循环,防止油液分层或沉淀,同时检查有无泄漏。

    2.电气系统防护:防潮、防氧化、防短路

    电源与电路隔离:

    切断门座吊总电源(断开配电室总开关),在开关处悬挂“设备闲置,禁止合闸”警示牌;

    拆卸所有电机、控制柜的电源接线端子,用细砂纸打磨端子表面氧化层,涂抹导电膏(防止再次氧化),再用绝缘胶带包裹端子(避免受潮);

    电缆线:将外露的电缆(如行走机构电缆)收拢整理,固定在门架上(避免拖拽或浸泡在水中),电缆接头处用防水胶带密封,必要时套上防水套管。

    元件防潮与保护:

    电气控制柜:在柜内放置干燥剂(如硅胶干燥剂,每立方米空间放置500g),每月检查干燥剂状态(若变色需更换);关闭柜门并密封缝隙(用密封胶条或胶带粘贴),防止潮湿空气进入;

    传感器与仪表:拆卸高度限位器、行程开关等易受潮的传感器,清洁后存放于干燥室内(温度10-30℃,湿度≤60%),若无法拆卸,需用防水罩覆盖并在接线处涂抹防水胶;

    蓄电池(若有):拆卸蓄电池,补充蒸馏水至“标准液位”,充电至满电状态(电量≥90%),存放于通风干燥处,每2个月补充充电1次(防止亏电导致极板硫化)。

    四、环境与安全管理:固定设备位置,明确防护责任

    长期闲置期间,需通过“物理固定、环境监控、责任到人”确保设备不被外力损坏,且防护措施持续有效。

    1.设备位置固定与防移动

    行走机构固定:若门座吊为轨道式,需将大车行走轮用“止轮器”(如铁楔)双向固定,防止因风力或振动导致设备沿轨道移动;同时锁定行走制动系统,检查制动效果;

    起重臂与转台固定:将起重臂仰角调整至“安全仰角”(通常30°-45°,参考设备说明书,避免起重臂长期处于最大仰角或水平状态导致结构应力集中),锁定变幅机构制动器;转台回转至“顺风方向”(减少风载荷对结构的影响),锁定回转制动器;

    地脚螺栓加固:检查门座吊门架与基础的连接地脚螺栓,若为活动式地脚螺栓,需拧紧螺母并加装防松垫片;若基础有沉降迹象,需在闲置前调整门架水平度(用水平仪检测,纵向、横向倾斜度≤0.1%)。

    2.环境监控与防护调整

    环境监测:在设备附近设置温湿度计,每月记录环境温度(-20℃-40℃为宜)、湿度(≤75%为宜),若环境湿度持续超标(如雨季),需增加设备附近的除湿设备(如工业除湿机),或在电气控制柜、齿轮箱附近额外放置干燥剂;

    防外力损坏:在设备周围设置警示带或防护栏,悬挂“设备闲置,禁止攀爬”“禁止堆放杂物”警示牌,禁止无关人员靠近或在设备下方堆放物料;若设备位于露天堆场,需避免其他机械(如叉车、装载机)碰撞门座吊结构。

    3.定期检查与维护计划

    制定检查周期:

    短期闲置(3-6个月):每月进行1次全面检查,重点检查金属结构锈蚀、钢丝绳润滑、电气控制柜干燥剂状态、止轮器固定情况;

    长期闲置(6个月以上):每2周进行1次简易检查(如外观锈蚀、防护覆盖物是否完好),每月进行1次全面检查,每3个月启动液压系统空载运行1次(5-10分钟),每6个月检测电机绝缘性能1次。

    责任到人:明确设备闲置期间的“防护责任人”,负责定期检查、记录设备状态,发现问题(如防护覆盖物破损、锈蚀加重)及时处理,无法处理的需上报并联系专业机构维修。

    五、启用前的恢复性检查(关键补充)

    虽非“闲置防护”环节,但需提前明确启用前的检查流程,确保闲置后设备可安全启用:

    移除所有防护覆盖物(塑料布、帆布、密封塞),清理设备表面灰尘;

    检查金属结构、传动机构、钢丝绳有无锈蚀、变形,液压管路有无泄漏,电气元件有无受潮;

    更换液压油、齿轮油(若闲置超过1年),清洁滤芯,测试液压系统空载运行;

    恢复电气接线,检测电机绝缘性能,测试所有安全装置(起重量限制器、限位器等);

    手动盘动各机构,无卡滞后方可空载试运转(各机构分别运行10-15分钟,检查转速、制动、振动是否正常);

    空载试运转正常后,进行“轻载试吊”(起吊额定载荷的25%,测试起升、变幅、回转动作),确认无问题后再逐步恢复至额定载荷作业。

    核心禁忌:5项绝对禁止行为

    严禁将存在故障(如结构裂纹、液压泄漏、电气短路)的设备直接闲置,需修复后再进行防护;

    严禁闲置期间不放松钢丝绳张力(长期受拉会导致钢丝绳疲劳、变形),或不涂抹润滑脂(加速锈蚀);

    严禁电气系统不切断电源或不做防潮处理(易导致元件受潮短路,甚至引发火灾);

    严禁不固定行走机构、起重臂(易因风力或外力导致设备移动、结构变形);

    严禁闲置期间无人检查(长期忽视会导致小问题恶化,如轻微锈蚀发展为严重腐蚀)。